以为买的是大牌制造,到手的却是白牌代工,说的不是南极人,而是飞利浦!
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惊异的发现,自己好像身处在飞利浦宇宙里。
小到音响耳机,大到空调电饭煲,到处都是飞利浦的logo。
然而事实是,人家只出了个商标。
从欧洲制造的皇冠,到品牌批发商,百年飞利浦现在只剩一块牌子在挣钱。
问题来了,一家什么都精通、研发经费曾经超过30亿欧元的企业,为什么最后会放弃制造,沦为“贴牌工厂”?
最初,飞利浦做碳丝灯泡起家,20世纪初,就成为了欧洲最大的灯泡厂商。
然而,飞利浦的野心远不止于此。
进入信息时代,飞利浦坐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快车,向各个领域冲刺。
从CD、DVD到电动剃须刀、家用录音机,甚至医疗超声设备和半导体它都能做。
70年代,飞利浦的在职员工一度超过40万,到了1996年,飞利浦的全年营收超过400亿美元,在《财富》世界500强的榜单中名列第53名。
说它是欧洲制造的门面担当,没有人敢不服。
那为什么这样一家“样样精通”的巨头,最后会“样样放弃”呢?
第一个原因,就是飞利浦引以为傲的多元扩张。
从家用电器、音响电视,到照明设备,半导体设计……挣钱的行业飞利浦都想碰一碰。
这种全产业链布局确实撑起了体量,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
家电你要卖,电视你要做,芯片你也想造,一个企业能有多少资源投入到这么多行业中去?
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末,全球科技产业加速重构,搞专精化,飞利浦却把自己的资源稀释到不同的行业中去。
表面看,是全能战士,实则是样样都通、样样都松。
其次,时代变了。
21世纪初,互联网泡沫破裂重创飞利浦的半导体业务,年亏损超过10亿欧元,过于丰富的产品线变成了飞利浦沉甸甸的负担。
另一边,亚洲制造业崛起,改变了全球的制造业格局。
日韩企业进军电视、音响,中国则在照明和家电领域弯道超车。
过去飞利浦那套“欧洲制造”的优势,在低成本高效率面前逐渐失去竞争力。
当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多元化布局开始反噬,飞利浦思来想去,决定断臂求生,来了一波大出清。
消费电子业务?卖!
04年,pc显示器业务被卖给了冠捷科技;06年,又把移动电话业务出售给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,同年,飞利浦半导体业务80.1%的控股权也卖给由KKR、贝恩资本等私募股权基金组成的财团。
16年,作为飞利浦发家根基的照明业务也独立上市,在18年变成了昕诺飞。
而被视为品牌象征的小家电板块,也陆续被飞利浦出售。
不过,飞利浦也不是什么都卖,赚钱的业务人家牢牢捏在手里。
比如说,医疗。
为啥?因为赚钱。
医疗业务,利润高,周期长,现金流稳。
别看别的领域飞利浦酷酷往外卖,但在医疗上,它太舍得砸钱了。
不管你是提供医疗成像的,还是还是做医疗器械开发的,只要飞利浦觉得你有潜力,那就买。
20多年间,美国ATL超声、惠普安捷伦、德国汤姆泰克等一系列医学设备企业被飞利浦陆续收入囊中。
老对手西门子和通用电气,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,他们和飞利浦一起,放弃家电,转型医疗,占据着我国核磁共振与CT市场前三的席位。
问题来了,过去在家电、电子行业累积的名气,难道飞利浦不要了吗?
当然不是,飞利浦干起了和南极人一样的事,贴牌授权。
它把“PHILIPS”的商标租给工厂,自己不参与研发生产,坐等收钱。
这里要科普一个冷知识,贴牌不等同于代工。
代工用得好能实现多方共赢比如if椰子水和三只松鼠。
而贴牌产品完全由代工方设计生产,质量很不好把控。
反观飞利浦,虽然保留品牌所有权,但生产、研发、品控等核心环节完全交给授权方自主运营。
消费者冲着飞利浦的牌子购买产品,结果买到的不是齐天大圣而是六耳猕猴,一旦代工厂为了节省成本降低生产标准,那丢的全是飞利浦的脸啊!
如今,飞利浦的现状是一边用老牌子续命,一边用医疗业务撑场面。
它不想死,也不想太累。
回过头来看飞利浦这一路,我们只能感慨,伟大是不能被预测的。
现在风头正盛的光刻机巨头ASML,是飞利浦孵化的。
蒸蒸日上的恩智浦半导体,原来是飞利浦半导体事业部拆出来的。
原本被卖掉的业务可以组成一个飞利浦宇宙,然而飞利浦,却变成了这个宇宙中一颗平平无奇的星星。
飞利浦不是第一家走品牌授权的公司,也不是最后一家。
它的衰退不是噩梦突然降临,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逐渐失控。
最初,它只是想轻一点、快一点、赚得多一点。
但最后,它丢了消费者的信任,丢了自己的制造根基,也丢了塑造未来的能力。
从“科技狂人”到“科技南极人”,一样可以上桌吃饭。
只不过这顿饭吃得越久,牌子越薄,离最初的梦想也越远。
作者:小好

4001102288 欢迎批评指正
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